马云承诺每年在沙漠种1亿棵树,9年过去了,这些树都怎么样了?

  • Published2025-10-11 21:57:51

实际操作中,造林单位会提前挖好树坑,铺设滴灌设备。以阿拉善沙地为例,每亩仅种植40-50棵梭梭,以减少水分竞争。春季种植后,由当地雇佣的护林员进行日常巡护、补水、除草和补苗。从2020年至2022年,面对干旱和风暴,蚂蚁森林持续组织春季补苗行动,累计补种近百万棵树。这种“种了死、死了补”的循环,正是荒漠植树的真实写照。

资金从何而来?蚂蚁集团已累计协议捐资超过41.8亿元,实际支出达27亿元。在项目高峰期,蚂蚁集团每年投入超过5亿元,用于购买树苗、土地整理、种植养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。

更令人欣慰的是,该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,蚂蚁森林项目已创造超过420万人次的劳动机会,累计发放劳务补贴超6亿元。许多曾以放牧为生的牧民,如今成为固定的护林员,每月坐拥一份稳定的收入。

蚂蚁森林的种植版图,已从最初的内蒙古阿拉善盟,一路拓展至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河北、陕西等13个省份,从沙漠边缘延伸至黄土高原、海岸线、湿地等多元生态环境。

实际成效如何?以阿拉善盟一号林为例,2018年,首批种植的梭梭已长至80厘米左右,昔日黄沙漫漫的荒地,已被绿色植被覆盖。卫星遥感数据显示,项目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,沙尘天气明显减少。

生态效应更是显著。蚂蚁森林已建立3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,为1600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居之所。曾因环境恶化而消失的生灵,正重新回到这片土地,野兔、沙鸡、胡杨林等久违的景象,也在林区重现。

2019年,蚂蚁森林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,这是联合国环保领域的最高荣誉。评委会认为,蚂蚁森林通过数字技术普及环保理念,将环保行为融入日常生活,让每个人都成为地球的守护者。

2018年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蚂蚁森林模式纳入义务植树体系,这标志着该创新模式获得了官方认可。相较于传统的运动式、一次性义务植树,蚂蚁森林借助技术手段,实现了可持续、常态化的全民参与。

从商业价值而言,蚂蚁森林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范式。尽管项目本身并无直接盈利模式,但其公益属性极大提升了支付宝的用户粘性和品牌形象。数据显示,蚂蚁森林用户的支付宝日活跃度远高于普通用户。

这种“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效应,或许正是马云当年未曾预料到的。通过这场环保公益,蚂蚁森林不仅在荒漠中种下了6亿棵真实的大树,更在6亿用户的心中,播撒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种子。

当然,对目标的未完全达成以及项目推进中的困难,质疑声并非全无道理。荒漠种树本就是一项世界性难题,成活率与生长速度的挑战,是客观存在的现实。

但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,蚂蚁森林代表了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新思路。传统治沙多依靠政府投入与政策驱动,社会参与度相对有限。蚂蚁森林则通过技术创新,巧妙地将政府、企业、公众连接起来,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治沙新机制。

6.5亿用户、6.19亿棵树、41.8亿元投入、13个省份覆盖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民环保实践。无论从规模、持续性还是创新性来看,蚂蚁森林都堪称一项现象级的公益项目。

2025年的今天,回望马云九年前的承诺,可以说,这份承诺已基本兑现,甚至在更高维度上得以超越。它不仅是量化的目标达成,更是对数字化环保新模式的开创,为全球环保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。

那6亿棵扎根荒漠的树,不仅是对马云承诺的有力回应,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最生动的诠释。它们或许长得不快,也不够高大,但在最严酷的环境中,它们顽强地生存着,正如这项项目在质疑声中砥砺前行的精神一样。

九年的种树之路,见证了一位企业家的初心,一群技术人员的坚守,6亿用户的参与,以及荒漠变绿洲的奇迹。这些树苗虽小,却已在悄然改变中国的生态版图,也在重塑着人们对环保的认知。

马云曾言:“蚂蚁虽小,但能搬动大山。”6.19亿棵树,便是6.5亿蚂蚁共同搬动的大山——这座山,名为荒漠化。而这场“搬山运动”,仍将继续。你手机里的那棵小树苗,依然在静待你的关爱,也依然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绿色。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