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孙瓒焚火自尽,刘备为什么不救他?一则史料被忽略千年
蜀主刘备,在三国诸雄中资历无疑是垫底的。汉末黄巾骤起,参与平黄巾的皆是一方长史、豪族,更不必说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,这类人本就非常有势力,只过是趁乱世扩充壮大。而刘备最为特别,黄巾爆发前几年,他才刚刚废弃学业,终日在涿郡游荡,结识各类混迹街头的小青年,中平元年黄巾爆发时,仅仅23岁的刘备拉起一小队人马奔赴其中,由此开启了耗尽一生的立业生涯。千百年间,人们不断赞许刘备百折不挠的毅力,将其视为成功必备要素。然而事实上,刘备成功的路上,更重要的是左右逢源的能力和贵人的提携相助,诸如早期的公孙瓒。
由于《三国演义》的淡化,公孙瓒其人存在感不高。但在真实历史上,他却是一代威震华北的“白马将军”,崛起的非常早。《三国志》记载,公孙瓒出身辽西贵族,其人聪慧,自小气度不凡相貌英俊。涿郡刘太守偶然见到了少年公孙瓒,被其气度折服,料定此人必成大器,于是主动与公孙瓒结亲,将女儿许给了公孙瓒。也正是因为老丈人一家是涿郡的,故而公孙瓒才和刘备成了同门师兄弟,两人都是汉末名臣、经学大家卢植的学生。而彼时刘备的母亲织席贩履,原本无钱供其读书,好在得到同家族的刘元起资助,才有了这段同窗之谊。
刘备跻身平黄巾大潮时,公孙瓒已经逐渐混的风生水起。他受举荐连续升迁,从孝廉到辽东属国长史,塞外的飞扬的黄沙和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,锻炼了这位彼时还鲜衣怒马的青年。在塞外巡逻的公孙瓒仅有十名随从,却遭遇了数百名精悍的鲜卑骑兵,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,公孙瓒意识到如若稍有怯懦毕竟死于刀下,他率领随从慢慢后退,忽然之间猛抽马背,挥舞着长矛穿行到鲜卑人面前,在他的带动下随从无一人逃命,全部奋力拼杀,结果显而易见,鲜卑人被吓破了胆,仅仅有几骑仓皇逃命。从此边塞的鲜卑人远远望见骑着高头大马的白袍公孙瓒,立即躲避,再不敢冒犯。
公孙瓒的胆略在彼时开始显露,随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,他都待在边塞与北方各路游牧民族过招,乌桓首领深为佩服公孙瓒,率众归降,彼时公孙瓒坐拥整个幽州,已从涿县县令升迁为骑都尉、中郎将,获封都亭侯,成为北方第一大诸侯。反观刘备就有些窘迫了。参加平黄巾的刘备因功得了安喜县县尉一职,也算入了仕。然而白云苍狗,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,东汉朝廷又下令筛选这些因功受职的人,结果刘备就被督邮免职了。好容易有了落脚点难道又要浪迹天涯?刘备又气又急,于是和关羽张飞鞭打督邮,狼狈逃走。后有几经漂泊均无处容身。眼看山穷水水尽时,刘备想到了同窗公孙瓒。
公孙瓒一封书信,刘备立即成为别部司马,后成为平原相,在平原刘备得到了很好的修整,又开始拉拢人马。可说在刘备还是微弱烛火,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熄灭时,是公孙瓒给了他喘息之机,才有后来的入主徐州,大展宏图。常言道“万事开头难”,而能在最困难时期给予帮助的,都能算的上是贵人了,或多火杀,公孙瓒算是有恩于刘备的。随着公孙瓒名望大增,他自侍兵强马壮变得极度自负,与幽州牧刘虞矛盾重重,两人最终刀兵相见,公孙瓒杀刘虞及其妻子。然而刘虞在幽州有很高的威望,此举让公孙瓒失去了幽燕人心,陷入被动。
刘虞死后,刘虞逃亡在外的儿子联合袁绍兴兵攻打公孙瓒,公孙瓒遭受重创,开始修建战壕营垒,彼时他的身边仅剩下妻妾,诸多将士谋士都因为被疏远,先后弃他而去。躲在深沟高垒里公孙瓒慢慢厌倦了厮杀,他已经无力再战,终在建安四年自焚而死,而刘备也始终未能前来相助。但学者认为刘备并非薄情寡义之人,仔细分析史料记载的公孙瓒受难时间,建安四年前后,刘备也几乎是朝不保夕。他彼时正与吕布争夺下邳小沛等地,家小都被吕布俘虏,好容易联合曹操击败吕布,不料入许都后又陷入董成衣带诏,几乎是夜不能寐,战战兢兢活在曹操眼皮子底下。
彼时刘备经过与吕布的征讨,人马已经损失殆尽,他犹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,哪里还有办法去救助公孙瓒?更别说两人相隔甚远,古时候通讯不发达,刘备得知公孙瓒的死讯,都已是数年之后的事了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